2019年5月28日 星期二

常聽到中醫講的脾濕,倒底是甚麼?


脾胃是後天之本
大家一定常在電視上看到挖咖媽豆的廣告,那句耳熟能詳的「腸道好,人不老」,跟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是不謀而合,雖然是賣保健食品的廣告,有時還是有幾分可信度的。今天的故事也跟腸胃道有關。
脾濕不是症狀而是診
話說,最近來了個患者,一進診間就讓我印象深刻。
臉部像是演歌仔戲時在臉上塗上一層厚厚的白粉一樣的慘白卻又泛著一層油光,完全的面無血色,臉上也是堆滿倦怠疲勞感,黨然也擠不出甚麼笑容。
開口的主訴也是充滿驚奇,感覺有備而來。
她說:「我覺得我有脾濕」。
心裡的OS:脾濕這個診斷類似像症候群的歸類,而不是主訴的症狀!是脾代謝水分的功能不彰導致的濕氣,所以就管它叫做脾濕。
在引導下,說出了自己一系列的症狀。
睡不好且容易疲勞、天冷時腳踝關節易痠痛、早上起床眼皮如金魚般泡泡的、多處手指麻木緊繃感、口乾舌燥以及脹氣打嗝不消化。
目前是胃潰瘍進行式,服用制酸劑已4個月。
西醫的腸胃道系統近乎中醫的脾
上面羅列的症狀,西醫可能要就診神經內科、肝膽腸胃科、再加上個精神科,但從中醫的角度切入,其實就是單單一問題罷了。
歸結起來,這些身體的不適都跟脾胃失調有關!
濕的重著黏膩(舊貼文有提到),使人疲勞倦怠,如古代說的身重如帶五千錢!也會導致循環變差而在四肢出現酸麻腫脹的怪現象,面部也會因此而無血色或是泛黃。
腸胃有問題,脹氣打嗝不消化也是常客了。
「胃不和則臥不安」的古人經驗談可以推想睡眠的問題可能也暗示的腸胃出狀況!
服用藥物一周後,患者神清氣爽的出現在診間,所有症狀都有顯著的改善,本來一臉的白慘慘也開始自動妝點上的腮紅與唇紅,也多了愉悅的笑容。

2018年11月9日 星期五

乾針是甚麼?

最近被患者問到,「醫生你針灸的方式是乾針嗎?」

孤陋寡聞沒跟上時代進步,真的是被問得一愣一愣的。老實話我也不知道乾針是甚麼?只好請問估狗大神了。
上網看了一下進一陣子很紅的一個醫師使用乾針治療,還真的跟我們平常使用的針灸頗有雷同。
原來乾針使用的治療工具看起來就像是【針灸】,說穿了就是運用針灸針來治療一般常見到肌肉、肌腱韌帶,因為緊繃程度不均造成的疼痛不舒服
文謅謅一點的學術名稱是【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
基本上多是由於身體肌肉,在錯誤姿勢、反覆動作、代謝失調、神經損傷或韌帶鬆弛等原因下,日積月累而導致肌肉緊繃、筋骨痠痛、肢體僵硬,活動受限等症狀稱之。
OS:西醫也真是有意思,嘴巴不認同中醫的不科學,心裡、身體卻很誠實;其實我們很大方的^^,醫療是屬於人民健康的,不專屬中醫或西醫的,可以用來治療的工具不該變成私器】。看了這篇文章,在國外似乎已經臨床運用有些時候了

下一篇會來整理一下答客問,比較針灸與乾針之間的差異

2018年9月14日 星期五

我們要怎麼幫自己除濕



有讀者留言問到,前兩篇,聊了濕在我們身體流連徘徊時造成一些不舒服的症狀,那我們【如何幫自己除濕】呢?
我們肚子裡的除濕機,其實就是脾(類似西方醫學的腸胃道系統)。它的功能一直都是開著的,只是當我們睡不飽或睡不好加上速食文化的飲食不均與加工、刺激食物的荼毒,脾的除濕功能也就常處在當機的狀態。
民以食為天的我們多會問到吃甚麼來除濕,這個問題google大神可以幫上忙,就不贅言了。我的看法反而是【不要吃甚麼】還有【可以做甚麼】來讓除濕機能好好做它的工作並讓濕氣退散。
不要吃甚麼才能維持除濕功能
這其實是老生常談了,再次提醒大家
1.    刺激物【烤、辣、炸】
2.    冰冷的【吃到嘴巴肚子裡是冰冰涼涼的東西都算】
3.    不好消化的【甚麼五穀米、十穀米、燕麥、糯米都最好敬謝不敏】。這些健康食品對腸胃道不好的人其實是負擔
4.    不要同樣的食物天天食用,就像西瓜這種消暑聖品,吃了身心舒暢;多吃脾胃不爽
5.    盡量少吃加工食品
濕氣退散
再來就是驅逐身體的濕氣。
有一個可以常常做、每天做的,大家的OS「該不會又要叫我去運動了吧?」
是阿!就是這個方法,但可想而知大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況且運動不一定大家都適用;年紀大阿公、阿嬤膝蓋退化,走不了,運動汗出的效果也難實踐。
因此提供另一個執行門檻較低的方法來給大家:
反正重點是【讓身體流一點汗,促進水分代謝】,北投的天然溫泉就是個不錯的選擇;或是游泳池旁的桑拿烤箱也可以。若都不方便又只想待家裡享受一人時光,那就在家洗個熱水澡、泡澡或泡腳,用物理的方式促進身體排汗來除濕。
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到被濕氣纏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