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終結站》科學中藥加澱粉藥效差?
中醫師和藥師︰不輸水藥。文中提到,中醫師和藥師澄清,中藥粉也是藥材經煎煮、萃取濃縮,加上澱粉等做賦型劑固化的濃縮中藥粉,中藥材比例和藥效都不輸「水藥」”。“一般濃縮藥粉是由5到10倍的中藥材濃縮而成,換算還原後,與醫師開出中藥帖差不多,只是「水藥」劑量可依病人狀況調整”。
方劑的選取
目前政府僅准許各藥廠按照古籍方劑,如《傷寒論》、《金匱要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書中記載的「固有成方」像「小青龍湯」等,或「單味方」如當歸、川芎來製成科學中藥。而《傷寒論》中的方劑,相較其他朝代所遺留下來的方藥,無論是藥物劑量與煎煮水量都經過古代文物考據確認且系統性的換算成現在的度量單位,故選用其中,廣泛在臨床使用同時也是我論文主角的“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來為大家說明。
科中、水藥濃度大比拼
《傷寒論》中關於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的描述如:「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上十二味,以水八升 ,煮取四升 ,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 沸,去滓。溫服一升 。」大家不覺得內容描述很像我們這個工商繁忙社會而產生的一堆精神疾病嗎?
回到我們的大比拼,將方中的藥物,依照一兩約13.75克來換算。在我的實驗中,計算出成人一天約需服用19克的流浸膏(由280克的生藥製作而來);這時我們來看看,在科中旁邊的成分標籤有提到(圖一紅框),生藥與流浸膏比26.5克:4克 = 6.63:1,而4克為流浸膏的重量再加上2克澱粉就是一天建議的服用量6克(成人每次服2克,一日3次)。
圖一
依條文記載藥物重量,實驗得到的生藥與流浸膏比例是280克:19 克 = 14.73:1;較科中的6.63:1而言,古代生藥流浸膏濃度大約為現今科中的2.22倍。再搭配服法來換算古今服用濃度的差異,成人一天可服用的流浸膏為19克,而科中建議服用量為一天4克,則服用量古較今差4.75倍之譜。最後,將濃度倍數x服用量倍數 = 2.22 X 4.75 ,古今成人一天服用濃度差可達10.5倍;若科中一天劑量分成兩包,則古代一天相當服用21包科中藥粉。
上列描述整理成下表一,方便大家理解。
生藥(A)
|
量與單位(B)
|
克(C)
|
科中生藥(D)
|
倍數(E)
|
柴胡
|
4兩
|
55克
|
5克
|
|
龍骨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黃芩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生薑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人參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桂枝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茯苓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牡蠣
|
1.5兩
|
20.625克
|
2克
|
|
半夏
|
二合半
(一合約20毫升)
|
30克
|
3克
|
|
大黃
|
2兩
|
27.5克
|
2.5克
|
|
大棗
|
6枚
|
22.5克
|
2克
|
|
生藥總重(1)
|
279.375克,約合280克
|
26.5克
|
||
流浸膏(2)
|
19克
|
4克
|
4.75倍
|
|
(1):(2)
|
14.73:1
|
6.63:1
|
2.22倍
|
|
說明:
|
l 生藥 = 水藥
l 1兩 = 13.75克(此度量稱原方原劑量)
l 流浸膏是生藥煎煮成湯,去渣,經冷凍濃縮而來
l (A),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共11味藥(已去除禁用的鉛丹)
l (B),傷寒論(宋本)列出的藥物劑量,兩為單位
l (C),以1兩=13.75克
乘上(B)而來
l (D),圖一中的藥物重量列表
|
表一
科中的藥材比例和藥效都不輸「水藥」?
“中醫師和藥師澄清,中藥粉也是藥材經煎煮、萃取濃縮,加上澱粉等做賦型劑固化的濃縮中藥粉,中藥材比例和藥效都不輸「水藥」”。
我們來看看“中藥材比例和藥效都不輸「水藥」”這句話,若依每個藥物而言,科中生藥“比例”上當然是不輸水藥,但將臨床上成人一天服用的劑量列入考慮,古今一天服用的濃度倍數差距可達10.5倍。儘管科中與水藥的藥材比例差異不大;但藥效與劑量有著密切聯動,可想而知水藥的藥效必定優於藥粉
講到這裡,大家心中一定有個疑惑,那為什麼我們現在吃科學中藥或是只吃半帖煎煮的中藥也會有效?這該是跟我們現在前來中醫門診就診的疾病嚴重程度較輕微有關。試想想《傷寒論》成書的時代背景包含了戰亂與民不聊生,物質匱乏再加上戰爭的壓力,生大病的機會大大增加,理當需要濃度較高的藥物,才能撥亂反正。
濃縮藥粉換算還原與中藥帖差不多?
“一般濃縮藥粉是由5到10倍的中藥材濃縮而成,換算還原後,與醫師開出中藥帖差不多,只是「水藥」劑量可依病人狀況調整”。
表一(D),藥材26.5克而產出4克流浸膏,兩者差距6.625倍,符合上列“5到10倍的中藥材濃縮而成”;但“與醫師開出中藥帖差不多“,這似乎不太符合臨床用藥的模式。因為通常會開立水藥,多針對久病、重病或者出於患者需求,水藥使用就是藥粉的效用不足以治療患者的狀況,如此,水藥的劑量應該“大於”科中劑量才有利於患者恢復;且水藥不單單是劑量使用可以大大超越科中,其可依照患者病況進行藥物加減的靈活度與客製化也是科中無法取代的。且科中無論是便利性(攜帶、調配)或儲存性都優於水藥,所以,如果水藥劑量等同於科中,那應該沒有使用水藥的必要性了。
結論
水藥(生藥)
|
科中
|
|
藥物品項
|
=
|
|
藥物間重量比例
|
=
|
|
藥物濃度
|
>
|
|
藥效(一天服用量)
|
>
|
|
用藥靈活度
|
>
|
|
便利性
|
<
|
|
儲存性
|
<
|
表二
最後用表二幫大家回顧一下,在同一湯方,都是服用一天劑量(不論水藥或是科中)的前提下,可歸納出以下幾項目來了解水藥與科中的差別。藥效而言,顯然是水藥取勝;若依便利性與儲存方便,當然是科中藥粉勝出囉!
然而臨床上,無法用絕對性的二分法判斷優劣勝出,須視病患當時的需求與狀況來調整給予科中、水藥或是兩者搭配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