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視病猶親的初衷與困擾


為何我把患者當親朋好友的心路歷程
在大眾眼裡,醫生該是個很有距離感的行業(但我本身沒這個想法),往往多數患者不敢在診間詢問過多的問題,擔心惹得醫生身心不悅而下逐客令。
我自己就有過切身不愉悅的經驗阿,回想約莫8年前,左膝蓋的前十字韌帶被我搞得幾乎斷裂(人不輕狂枉少年,但付出代價中老年阿~),不得不求診骨科,當然這麼“重要” 的一刀(骨科應該是小菜一碟吧!),希望能找到箇中翹楚幫我一把,所以慕名前來骨科主任的診,在診療過程中,幫我做了許多測試,最後確診需要動手術才能回復場上跑跳的程度;大家都知道人都有著逃避現實的天性,當然就忍不住白目地問了許多關於我韌帶斷裂嚴重程度的問題,也問了能不能用電燒的方法來避免經歷開刀這種身心煎熬的狀況;主任當下冷冷地且語帶不悅說:「如果你想開刀再來找我!」OMG!那種情況就像在台上出糗又有聚光燈打在你身上的感覺,哀,西醫真是個冰冷沒溫度的醫學;後來,我慢慢的反思,患者來到門診就醫除了想多了解自己身體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有多嚴重之外,某種程度上在心理上多有個期望,越重病的人期望值越大,期待病況不是想像中的嚴重,期待能不開刀自己變好,就連我自己的有過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望。
遇到那樣的狀況後,我對自己說,拿到執照,穿上白袍後不但要醫術精進更要維持著醫病之間的溫度。所以,當患者看到門診人數增加而脫口說出:「今天客人很多耶,生意不錯!」我多會回以:「他們不客人,是患者;客人是要扒他的錢,患者是向朋友一樣,該給予真心適當且不以利益為出發點的建議。」
所以我這麼做
這也形成了現在我看診的模式,擺脫那種中醫陰陽五行的繞口術語,盡量對患者用平易近人的實例化解說以讓他們了解,以中醫的角度而言,他們目前身體是甚麼樣的狀況;個人不太愛用一堆寒熱、氣虛、有火的中醫八綱辨證來講解,這就像律師用一堆生澀的法律名詞來講解釋事件一樣的令人煩躁。
若情況需要,或是已經一試成主顧的,我多會給予我的臉書聯絡方式,讓他們無論在病痛不適、服藥問題、心理依賴等有可以諮詢或是傾吐的對象。
雖然常聽到患者對我如此看診模式的讚美,其實我內心沒有太多的喜悅,這表示,整個醫病關係的氛圍還是把視病猶親停留在琅琅上口卻無法被經常性地實踐以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因為已成為日常的想法或是觀念,不該有人加以讚揚或是批評的,該像我們喝的水、呼吸的空氣一樣自然!
分際不易捉摸
但患者轉為好友,有時令人尷尬,分際不易拿捏的前提下會出一些惱人的狀況
有些患者連門診甚麼時間都會用FB重複問個幾次,前23次還能正向思考的當成“你有想到我”,但多幾次就變成了讓我感受你把諮詢的聯絡方式變成了個人圖方便的模式,這樣就令人不悅與不快了。門診時間不會任意增減更動,若有休診多是三節放假,在我服務診所的FB可以立即查詢。
再來一種情況是,長輩跟你比較熟了,開始把你當細漢,這又要講到中國固有文化的敬老尊賢與囝仔人有耳無嘴,門診問診中,總是會噓寒問暖的了解我生活狀況,當聽到教養或是生活方式與其大相逕庭時,我的耳朵要開始長繭了,長輩開始要矯正你“錯誤”的觀念,不歡離場後多是無緣再見,這讓我是啼笑皆非啊!患者是來治病不是來反正“是非對錯”的。
接下來是最常見的狀況,當我展現親和力的時候,患者多把你當成朋友,所以當問診與問候穿插時,患者會錯把你給的專業知識與判斷當成一種日常人際間的討論EX:患者咳嗽來就診,經過診斷我認為他是胃食道逆流造成的,可能這個結果與他腦海中的知識大大相左而表達出質疑的態度或眼神 (多數人“只”認為咳嗽就是肺的問題),我可以接受提出問題詢問但不是預設我的診斷錯誤而質問我,因為要是疾病診斷可以用直覺或是常理判斷那麼簡單,大家都可以來當醫生了^^
小結
儘管患者變成朋友有時帶來不悅與不快,但長遠來看對病患無論是在內心的安全感與醫療諮詢的便利度來講是優點大於缺點的,所以我想我還是會維持我的初衷~我們來當朋友吧,醫療相關問題都可以問我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