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六淫 - 濕

又到了我們夏日炎炎正好眠的時候了,大家都能朗朗上口說出“夏天不但是熱而且濕氣很重的季節”,到底濕氣有著甚麼樣的性質?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而這個濕氣又打哪來的呢?
濕的性質與影響
濕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濕傷陽氣,就好比我們身體弄濕了,經過微風吹拂時會感到格外的涼意是一樣的道理,此時體表水分經過風的揮發後會帶走身體較多的熱量;至於阻滯氣機,其實也不難想像,就像在濕氣較重的山區行走時,不知道有沒有發覺阻力較大、較費力的感受。而濕邪這樣的性質反映在我們身上則出現胸悶、腹脹滿悶、大便不暢快、小便餘尿感等症狀。所以在臨床,當有這些症狀出現時,我們就會把濕邪列為致病的嫌疑犯之一。
濕性重、濁
重,顧名思義就是沉重之意;想當然,濕邪為患,就會讓我們感到全身困重疲累、四肢欲振乏力、頭重如裹等等;濁,則是混濁、穢濁,這個性質會反映在我們的排泄物與分泌物上,大便會黏膩穢臭、小便色深而泡沫多;身體易發湯湯水水的癢疹、汗皰疹、溼疹,不勝枚舉阿!然而,女人身上還可能會出現帶下困擾,如同傅青主女科》所說的夫帶下俱是濕症
濕性黏滯
這個特性無需贅言了,濕濕地當然是不爽快、不暢快
,在我們身上,“濕濕”有兩種情況:一是症狀表現,可能出現大便黏滯排便不暢、小便後仍有餘尿感等;二是病程的反覆不解,遷延日久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這個特性,住山區的朋友們,應該很容易觀察到,當晨起或濕氣重時,環境的濕凝聚而成的霧多是壟罩在山腳下而非山頂;再者,濕類於水,水往低處流,濕性也是如此。易襲陰位這個現象很有趣,古人把我們身體區分為陰位(下半身)與陽位(上半身),而依照濕性就下的結果,產生的症狀多會分布在下半部,像濕氣重的人流汗狀況多限於頭面部,古書描述是“但頭汗出,劑頸而還”,這是因為濕氣阻塞身體下半部的汗液排出,造成汗只能從頭面部宣發;常見的水腫嫻少出現在上半身也是同樣的道理。
濕打哪來?
答案就在內經素問中,《素問‧至真要大論》有一堆關於症狀與臟腑的對應,其中「諸濕腫滿,皆屬於脾」。意指一般水濕在身體做怪而出現腫脹滿悶的症狀,其背後引發問題的藏鏡人原來就是
在門診常會聽到患者會用脾濕來描述造成部分身上症狀的原因。仔細探究,脾濕應該就是從「諸濕腫滿,皆屬於脾」簡化而來;然而脾濕不是一個原因而是脾運化水濕功能失常而導致的結果;那一定會有個疑問?為什麼脾除濕的功能會故障了,其中之一,跟我們夏日貪涼脫離不了關係,冰涼入口也就禍從口入,會讓我們脾的陽氣受到損傷(寒易傷陽氣),所以脾胃的功能也就變差了,就像我們夏天常常胃口不佳,天氣熱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貪涼的後果;再來脾運化功能的失調,可能也跟我的日常生活的壓力與人際相處的緊繃感有個密切相關,中醫用肝鬱脾虛或是肝木克脾土來蓋括這個狀況,西醫相類似的狀況就是所謂的壓力型潰瘍了;烤辣炸的飲食不忌也會導致脾濕的情況發生。
小結
濕邪為患,是漸進而無聲無息的,當發現症狀,多是遷延日久,身體忍不住而發出的抗議。這時,我們老祖宗的留下的消暑去濕“涼”方 綠豆薏仁湯就可以拿來試試,但記得要退冰後食用,否則病況可能雪上加霜喔!另外一個好用的東西就是用老薑煮水,去寒除濕。如果未見任何改善,請不要猶豫直接來門診報到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