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中醫怎麼診斷疾病-望聞問切



西醫有診斷,當然中醫也有囉!那兩者的差別在哪首先,先從中醫的診察工具說起,沒有現代化的醫療設備與分析儀器,只有憑藉五官與手指的敏銳度來收集患者身上的資訊,我們中醫稱四診,分別為望、聞、問、切
觀察病人的臉色、表情、神情,所以當病人一踏入診間,我們會自動打開我們的探測雷達來察覺任何異狀。臉色是否有異色(過紅代表身體過熱,我們稱之為面有熱色);談吐語氣是否不同(可能被上司念了一頓,一來就是嘴上掛著豬肉或是語帶不耐煩阿~)最重要就是望神,在《素問保命全形論》:「形之疾病,則命失其寶,形不能全。若欲全形,必先治神。治神,所以寶命,寶命,則能全形矣。」神的重要性可見一般,有神則精神奕奕,氣宇軒昂;無神則疲勞倦怠甚者病入膏肓可謂難治阿。
包含了聽患者的聲音與平常的異同且嗅聞是否身體、嘴巴氣味出現異常(嘴巴有味道,最常被提及的描述方式就是火氣大了,這多是腸胃道的問題在作祟!)
是與病患或其家屬通過問答談話的方式,來了解病人的不適與蒐集症狀(以臨床最常見的咳嗽為例,多會詢問咳嗽持續多久的時間、咳的頻率、咳嗽有沒有痰、咳嗽是在早中晚或是睡前比較咳嗎),四診中的問診,在我看來是重要排序第二名的,光是詢問患者問題就幾乎可以排除許多原因(一般所謂的鑑別診斷),也可用以判斷服藥後是否有改善的依據(患者多會主觀地以症狀是否消失來判斷治療的效果;咳嗽頻率下降表示治療有效果,但患者的回應可能是,還在咳,這樣的回答我多會以為治療效果不佳,仔細詢問後才放下心中的大石頭)
為中醫獨有的診察技能。透過食、中、無名指按壓手部橈動脈位橈骨莖突的方式來體察患者身體的狀況,基本上可依深淺分為浮、中、沉;脈搏速度分為遲、數;形狀分為澀、細、弦、團。《四診心法要訣》提到「診人之脈,高骨上取,因何名關,界乎寸、尺。」所以,首先將中指定位在橈骨脛突上,再將食指、無名指搭上,即完成把脈的動作。個人認為這個診察方式最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常聽我舉的例子就是判斷咳嗽的原因,可能是感冒或是胃食道逆流,臨床症狀相差無幾,但兩者脈象可說是XX比雞腿般的天差地遠)
小結
西方醫學,以症狀總結出一個疾病名稱來加以治療如,如:高血壓、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反觀中醫,由四診獲得的症狀與主述歸納出哪些臟腑的生理功能出現問題,同為診斷,但中醫的結論是一個,不同於由四診所收集到的,證表示在某個階段,哪些病因影響導致哪些臟府功能出狀況,如:情志不張,肝鬱脾虛,是因為情緒干擾肝的疏泄而影響到脾胃的運化,轉換成西醫病名,比較類似壓力型潰瘍。希望以上的說明,能讓大家對中醫診斷方式有的粗略的了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