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原來中醫的四彎風就是異位性皮膚炎(上)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 AD)是一個臨床上相當常見的疾病,不癢則已,癢起來則是不抓到見血流湯不止。常見於嬰兒和兒童,但也會發生在成年人身上。典型症狀是身體特定位置出現皮膚乾燥併隨有嚴重的皮膚瘙癢及發紅情形,常受食物或是季節的影響而更趨嚴重。長期搔抓,不單單干擾睡眠,降低生活品質,皮膚炎的外觀更影響與同儕間互動的情況,相信在罹患異位性皮膚炎孩子的家庭在身心方面都極其困擾。這是個對身心理都有著極大考驗的疾病。
在了解中醫怎麼看待與治療異位性皮膚炎之前,我們先來了解西醫怎麼這個癢起來要人命的皮膚病!
西醫怎麼看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皮膚疾病,通常在血液檢查會見到抗體中的IgE增加且家族史多會出現異位(atopy)的情況,換句話說,就是家族中有人有可能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的病史,俗稱過敏三兄弟
好發年紀
通常在5歲以前為好發年紀,約占90%6歲後,發生率就大幅下降,可能是跟免疫系統漸趨成熟有關。研究也顯示,西方的生活方式也跟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有關。所謂的西方生活方式則是小型家庭組織、高社經地位、城市生活以及抗生素的使用頻繁。所以都會區的生活方式不但是壓力的來源更是孕育許多文明病的溫床啊,我也想著搬到好山好水人煙少的地方快活啊!
誘發與加重因素
在我們生活當中有一些因素容易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常見的如塵螨、花粉;食物也可能是個罪魁禍首,如:奶、蛋、豆、魚、堅果類等。而加重症狀表現的因素就有些不同,如:過度清洗發作部位、季節交替(通常是在天氣變冷時容易造成症狀加劇)或是情緒壓力…。
症狀表現

基本上可分為三個時期:
1.        嬰兒期:主要在臉部,頭部和四肢伸側的皮膚會泛紅發癢,呈濕疹般的變化,嬰兒原本細嫩的皮膚變的粗糙脫屑,彷彿歷經風霜的的老爺爺。
2.        兒童期:皮疹的分佈大部份發生在手肘凹窩、膝蓋窩及頸部等皮膚皺折處,比較嚴重的甚至可能遍及全身。
3.        成人期:以四肢屈曲部位最常見,皮膚表面呈現慢性苔蘚化現象。
怎麼診斷
1.         皮膚癢疹搔癢。
2.         病程反反覆覆(緩解與加重交替)
3.         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或苔癬化皮膚炎)及位置(嬰幼兒大多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成人大多在關節的屈側)
4.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如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等。
5.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發作皮膚炎超過 6 個月以上。
治療方式

依照皮膚是否出於發炎情況給予不同的緩解與治療方式:當皮膚乾燥時,多以潤膚乳液滋潤乾燥皮膚。當癢疹或是濕疹樣皮膚炎急性發作時多會給予固醇類藥物。
依照皮膚是否出於發炎情況給予不同的緩解與治療方式:當皮膚乾燥時,多以潤膚乳液滋潤乾燥皮膚。當癢疹或是濕疹樣皮膚炎急性發作時多會給予固醇類藥物。
參考文獻
1.        Fitzpatrick’s Dermatology in General Medicine 8e. 2012
2.        Harrison 18th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