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集,我們來看看中醫怎麼看待異位性皮膚炎這個擾人的問題!
中醫怎麼看異位性皮膚炎
中醫具象化地稱之為「四彎風」,四彎表示其好發的位置在四肢關節的彎曲處;癢跟風有什麼關係? 因為癢多呈現遊走性,跑來跑去,如風一般居無定所地多變,故多用風來代表癢。病名源自《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四彎風,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乃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在嬰兒則名為「奶癬」,表示其發生的年紀在尚需哺乳的階段。
中醫的機轉
內經所提到《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屬火,代表熱,所以異位性皮膚炎表現出的癢、瘡與熱密不可分,此即蓋括了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理機轉。在發作的階段,分為急性期與慢性期。在《醫宗金鑑》則點出異位性皮膚炎急性期的病理機轉為風邪入侵,與西醫的看法不謀而合,中醫的風邪或是風寒之邪類似細菌、病毒或是過敏源;慢性期,多與身體的水道失調有關(詳見水道一篇)。
急性期:
常見的誘因是過敏原或感冒。中醫所謂的肺主皮毛外感風寒首先犯肺,體內正氣與外來邪氣交戰的狀況下會產生許多的熱,俗話說:「有諸內形諸外」,接著患者就會出現皮膚的症狀表現,即一般說的“排毒“(我一直對這個說法很有意見改天在來個專章討論一下),這時會出現皮膚會搔癢難耐,發疹紅腫,湯湯水水盡出。通常多以解表祛風與清熱為主。臨床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石膏、枳實、厚朴…等。
慢性期:
![]() |
水道 |
臨床有感
異位性皮膚炎是個對身心靈煎熬的疾病,越早接受中醫治療越能收桴鼓之效。若是遷延日久多需長期治療也不見完全根治。不需要等到西藥控制效果不佳才轉就診中醫,中西兩方面的治療是可以同時並進雙管齊下的。
衛教:
1.
減少過敏原的接觸當然是首要條件。
2.
少吃冰冷的飲料或食物以及寒性的水果,因上列食物多會影響道脾胃的功能進而造成水道運作停擺。
3.
少吃烤辣辣等辛辣刺激的食物,原因無他,這些都是熱性的食物,異位性皮膚炎機轉的主軸與熱息息相關,當然能避就避囉!
4.
不要吃五穀米、十穀米、燕麥這些不好消化的”健康”食品,這些粗糙的食物易造成腸胃道慢性的發炎,炎就是兩個火,當然會加重症狀囉。
5.
使用與皮膚酸鹼質相近的產品來清潔皮膚,才不會因為破壞皮膚酸鹼值而造成岌岌可危的皮膚狀況更加惡化。
6.
塗擦潤膚乳來維持皮膚的潤澤,因為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多會有皮膚龜裂的狀況,保濕可以減少皮膚裂損的情形,進而避免過敏原或是外來細菌病毒長驅直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