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中醫著作多如牛毛,但萬本不離其宗的還是要回到中醫理論骨架,即自《黃帝內經》歸納出的中醫生理學。身體要正常運作,中醫而言,最主要與五臟的的功能有關,在五臟功能協同運作下,完成生理功能。五臟分別為心、肺、脾、肝、腎,非西方醫學所認為的實質器官,中醫強調的是抽象的功能概念而非實質的臟器。
心,囊括了兩種層次,分別為生理與心理的功能。一是心主血脈,簡言之,就如同心臟、血管、血液構成的循環系統,將養分輸送到全身供應器官、組織、細胞活動之所需,再將廢棄物帶走;另一則是心主神,類似大腦整體的功能,在外控制我們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在內則可進行思維、記憶、情緒並敦促器官組織功能運作如常。因此古人才說:「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
肺則有四個功能。主氣司呼吸,顧名思義,吸入清新的空氣,吐出二氧化碳多的濁氣,中醫稱其為吸清吐濁,這個功能不脫呼吸系統的範疇。通調水道,就中醫而言,身體中,有一條水分的通道,將我們吸收的水分轉化成身體可以利用的形式,水道是當水分進入胃後,由脾汲取吸收,轉送到肺,在由肺向上向外,代謝後可變為汗液,向下向內輸送到全身,代謝後則變成尿液儲存在膀胱。宣散衛氣,衛氣顧名思義具有保衛身體不受外來物侵襲的作用,類似我們的免疫系統,表示肺可以幫助免疫細胞的輸送跟分布(先撇開西醫的觀念才能把這段話當一回事)。朝百脈主治節,古人認為肺如同宰相一般專事輔佐君王,君王就是前面提到的心,因此肺在這邊是幫助血液能夠有規律的輸送。
脾基本上掌管我們身體養分的消化吸收輸送,類似於消化系統,跟西方醫學的脾作為身體免疫系統的角色大大不同。其功能可分為三類:主運化,包含了將食物消化成小分子、吸收至體內、運送至全身以利運用,同時也包含了身體水分的代謝。主升清,特指能將養分送到心、肺、頭目。還有一個與消化系統八竿子打不著的作用─主統血,能維持血液在血脈內運行,不使其溢出脈外。
中醫肝是一個大家熟悉又陌生的臟腑。乍聽之下,會錯認為是西方醫學的肝臟,實則不然,且其功能與肝臟大異其趣。肝能藏血,顯示肝能儲藏血液、調節血量並防止出血。然而,以西方醫學而言,肝臟所收藏的血量只佔全身的15%,相較於體內收納最多血量的靜脈(約60-70%)而言,靜脈更像中醫肝的功能。肝的第二項功能,主疏泄,又離肝臟在身體扮演角色更遠,既非解毒也不是內分泌器官。主疏泄指的是主導身體運作的舒暢與否,舉凡對心情、腸胃消化吸收、膽汁的儲存與排泄、女人月經男人生殖功能,都與此有關;因此,生氣、憂鬱我們可以說是肝氣不舒或是肝鬱;情緒低落導致食欲不振也與肝氣疏泄不暢有關。
腎,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廣播電台常客。常聽到藉敗腎、腎虛推銷吃死人不償命的秘方藥物。腎沒那麼容易敗啦!當”敗腎”的時候,通常是準備見閻羅王了,因為腎的陰陽是全身五臟六腑的根本,根本動搖時才會說敗腎。腎藏精,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而言,泛指一切精微和作用十分重要的物質,如人體中的氣、血、津液以及從飲食物中吸收的養分。狹義而言,指的是”生殖之精”,即男生的精子;女生的卵子。腎也與水分代謝有關,稱之腎主水,指腎有主導和調節人體津液代謝的作用。在水道中所扮演的角色,腎之於水道如同導演之於影片,腎在水道後面默默的主導身體水分代謝的運轉。
以上就是五臟功能的基本介紹,當臟腑功能失常就會出現症狀,中醫藉由獨特的四診合參(參閱前文)來蒐集症狀並推演出可能哪些臟腑的功能出問題,歸納出一個證,再針對證來開立藥物或針灸加以治療,所有中醫治療的方針皆圍繞在回復五臟功能以使身體恢復陰陽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