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中西醫的異同

中西醫學有許多共鳴之處但也包含了許多衝突的觀點。
中西醫在分析生理如何運作時,是將身體分成小單位的分析方式來剖析。西醫,將身體化分成系統、器官、組織、細胞,以研究不同身體各階層的功能或是之間的協同作用切入;中醫,也以同樣方式但不如西醫般細緻,大致分成五臟六腑,各司其職。以生理學的角度而言,中西醫對體內器官的認識多有相類之處,肺司呼吸類似呼吸系統、心主血脈則與循環系統有關、脾胃運化腐熟則近似消化系統,然而,中醫又多了一層哲學的底韻,將天人合一的想法納入,人即自然界的縮小版,而自然界也會影響人體生理的運作,且更以取類比象的方式豐富了五臟六腑也形象化的中醫的邪氣。如脾胃屬土,在自然界中,土是長養萬物,所以古人說:『脾胃為後天之本』;像肝疏泄的功能就如同大樹的樹枝需要向上向外地舒展延伸一般,因此肝屬木;人體若有熱邪,能傷津耗氣。想像我們在火爐邊,一定是感到口乾舌燥,久了就覺得疲乏無力。
中西醫學相異之處在於對於一個疾病的切入角度不同。就西醫而言,疾病的產生多數是因為外來的細菌病毒引起身體免疫系統起而對抗,因此治療就著眼於如何消滅這些外來投機份子,於是就造就了抗生素、類固醇的使用;若是無法對抗這些壞份子針或是對外來物造成身體系統失衡導致的症狀,如:發燒、頭痛、腹瀉、胃痛等,即給予緩解症狀的藥物。中醫乃著眼於人的整體,當身體出現病症時,我們稱之為邪氣入侵,以歸納出前述的,來了解是甚麼類型的邪氣,造成哪些臟腑的功能出現異常,藉由中藥來恢復身體的機能,讓身體自行對抗外來的干擾。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