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最近都覺得好累,整天懶懶不想做事,上班也無精打采的,我是不是肝不好阿?“” 醫生!我想要調一下身體,我上廁所都不太順、嘴巴都苦苦的,而且會口乾舌燥,食慾不佳,吃完飯後會脹脹的,我要不要去檢查一下肝阿? ““請問一下醫師,我最近幾個月皮膚都會癢,常起這些疹子,是不是肝不好?”“ 肝不好可不可以吃一些保肝的藥或是幫我排毒一下? ”這些應該是在門診詢問度中,排名前三的問題了。
在西醫生理學中,liver顧名思義是跟live有關的器官,可想而知其對我們生活、生命的重要性。 liver為什麼會被稱為肝臟呢?
話說在19世紀,西方醫學開始傳入東方之後,為了與西方醫學有所區別,因此出現 “中醫”與“西醫”的名詞區別。西醫觀念的傳入需要借助中醫原有的一些用字遣詞,如西醫學中“hepar”這個器官名稱,要把它翻譯成中文,需找到一個與之對應的中文名稱,由於西醫“liver或是hepar”的生理功能與中醫生理學中,五臟六腑的“肝”,概念最為接近,故將“hepar”翻譯成“肝臟”。
肝臟≠肝
肝臟
肝臟是人體內最大的器官,無論男女老幼均位於人體的腹腔右上方,腹腔藉由簡單的隔間-橫膈膜,來跟心臟與肺臟做一個空間的區隔。肝臟外面還有一層柵欄─「肋骨」;從人體的表面來看,右側乳頭的位置,約在第4肋間,肝臟的上緣則是在往下一肋骨即第5至第6肋間。肝臟右邊的下緣,一般而言是不會超過右邊肋骨下緣。若在肋骨下緣以下還可摸到肝臟,那就要快點找醫師幫你好好檢查一下了!
除了是名列第一大的器官外,肝臟還具有許多複雜的功能,能夠進行新陳代謝與物質轉換,如肝臟可將葡萄糖轉變成肝醣貯存起來,也可以將脂肪酸轉變成脂蛋白及膽固醇;轉化服用的藥物,將吃進身體的藥物變成可以對人體作用的形式,我們稱之為活化;還能把攝入的有毒物質轉變成無毒,再由尿液與膽汁排出體外,常常看到的電視廣告台詞就生動的描述肝臟解毒的重要性 -“肝如果不好,人生是黑白的”;再者,體內許多的蛋白質都是由肝臟組裝起來的,血液中的蛋白質如球蛋白(協助運送身體的賀爾蒙)、白蛋白(可以想像成吸水海棉,幫助把水分留在組織中)、纖維蛋白原(能夠在我們受傷流血時,發揮止血的作用)等都是由肝臟製造出來的。其中又以白蛋白身負重任,因為血中的白蛋白減少,血液的滲透壓就會下降,造成體內的水液跑到臉部及四肢,引起浮腫甚至腹水,這就是許多末期肝病患者肚子都大大的原因了。
中醫的肝
說到中醫的肝,跟肝臟的功能可是大異其趣。 肝有藏血的功能,顯示肝有儲藏血液、調節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然而,以西方生理學而言,肝臟所收藏的血量只佔全身的15%,相較於身體收納最多血量的靜脈(約60-70%)而言,反而更像中醫肝所扮演的角色。肝的第二項功能,主疏泄,又離肝臟在身體扮演角色更遠,既不是解毒也不是內分泌器官,主疏泄指的是主導身體運作的舒暢與否,我們稱之為氣機是否通暢。舉凡對心情、腸胃消化吸收、膽汁的儲存與排泄、女人月經男人生殖功能,都與此功能有關。因此,生氣、憂鬱我們可以說是肝氣不舒、肝鬱氣滯;情緒低落導致食欲不振也與肝氣疏泄不暢有關。 可見中醫的肝與西醫的肝臟,在身體負責的工作是天差地遠的。
皮膚癢跟肝有甚麼關係?
「我最近皮膚都會癢,有時候會起疹子,是不是肝不好?」這是皮膚科或是中醫門診常會被問及的問題。一般都認為皮膚癢是排毒,當然這就是我們肝臟的責任了,但因為傳統醫學自幼深植人心,當然就直接聯想到“肝”是不是不好,市面上的敏肝寧可說是望文生義的產品代表了。
先從肝臟疾病引起的皮膚症狀看起,有搔癢、黃膽(皮膚變黃)、皮膚顏色變黑、蜘蛛狀痣、手掌紅斑 、黃斑瘤、紫斑、皮膚紋、男性第二性徵如臉毛、胸毛、陰毛變得稀疏、男性女乳症、青春痘、腮腺腫大、下肢水腫、指甲變化,不過這些症狀並不是每個肝炎或肝硬化的病人都會出現,它們的出現也不能用來判斷肝功能失調的嚴重與否,同時這些症狀都是非特異症狀,所以不要再看到黑影就亂開槍了!
在中醫提到的皮膚癢,如風疹塊、四彎風,之所以跟風扯上邊,主要在於皮膚搔癢的症狀表現像中醫的風邪一樣,善行數變。善行是病變部位游移不定,行走而無定處的特點;數變,重點在變,指風邪致病,具有變化無常,發病急驟。所以常常聽到患者一來診間就說:「我之前都不會癢,怎麼會突然癢起來?!」。也因為癢常常是突然其來,居無定所,古人才把癢疹跟風關聯起來。 所以,大人冤枉啊! 皮膚癢實際上跟中醫的肝是完全扯不上邊的。
醫生,我肝不好可以吃養肝丸嗎?
華人的患者自幼耳濡目染之下,總是可以在我們反覆思肘病情前幫我們下好診斷與開藥,這點我非常感謝婆婆媽媽教導有方,能讓中醫的語言那麼地普及化。
不要鬧了好嗎?
西醫的問診與檢查數據隻字未提,或是中醫的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都未曾一顧,怎麼下的診斷?沒有診斷又何來用藥? 因此首要之務是區分,到底是中醫的肝還是西醫的肝臟?釐清了這點,才能知道要找肝膽腸胃科還是中醫科來就診。基本上,普羅的認知,不管肝或是肝臟不好都是要吃保肝丸就對了,而保肝丸基本上是中藥的成分內容,所以以中醫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是我們身體不好都是要來補一下,不管甚麼病,補就對了,殊不知,我們已經脫離戰亂困苦、民不聊生的時代,現代都是營養過剩反而少有不足的問題了。 而養肝丸這樣的產品,市面上基本有兩大類,同樣是“補”肝,一個是瀉肝火為主,我們稱為“以通為補”,不管怎麼樣都要跟補扯上邊就是了;另一個類則是以滋補當主軸。所以要先經過中醫師診斷後,才能決定是要瀉火還是補一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