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3日 星期二

發熱還是發燒

發熱、發燒,聽起來溫度都很高,應該一樣吧?一字之差,謬以千里囉!
不論發熱還是發燒,這個溫度都是由我們腦子裡面一個溫控室來控制,我們稱體溫調節中樞,位在下視丘(Hypothalamus)。這個溫控室接受來自皮膚或是體表的溫度資訊以維持體溫恆定。正值青壯年的人(18-40),平均口腔溫度約在36.8° ± 0.4°C,基本上不超過38°。

 發熱跟發燒差在哪?

發熱、發燒就是口溫超過了正常的溫度值,那要怎麼分辨兩者的差別呢?關鍵在於溫控室是否調高了溫控點(set point)
發燒(Fever)是溫控點被調高後的結果,那為什麼溫控點會發生改變呢?發燒就如同燎原之火,但在燎原之前須要有星星火種,這個火種就是產熱源(pyrogen)。產熱源多來自體外,大多是微生物的產物、毒素或是微生物本身(所謂的細菌、病毒)。產熱原會誘發一系列的反應最後導致溫控點的升高來造成發燒的症狀。生活中相當常見的恆溫空調,就是溫控點調節的最佳範例。當室溫不足時,我們會將溫度調高,這時,暖房系統會增加產熱的效率來達到溫控點所標定的溫度。溫控點被調高時,會出現下列方式來升高體溫。首先,減少血流流往四肢(周邊)以降低熱量的耗散,因此會出現手腳冰冷而且開始感到怕冷;若溫度還是達不到溫控點的溫度,這時會開始發抖(shivering),利用肌肉的運動來產生熱能。
發熱(Hyperthermia or Heat stroke)則完全沒有影響到溫控點。大多數體溫升高的狀況都是發燒,但在某些情況下的體溫過高則是屬於發熱。發熱通常是身體來不及將多餘的熱排出體外就會出現發熱,因此皮膚摸起來多會溫度較高且乾燥。多餘的熱有兩個來源,可能是工作環境、運動產生的熱或是焦慮、緊張造成體溫升高。

 參考文獻

Harrison's Internal Medicine 19e.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