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不是只有媽媽才會有「媽媽手」

「媽媽手」又稱「狄奎凡氏症(De Quervain’s disease),文謅謅的醫學名詞為「狹窄性肌腱滑膜炎(Stenosing tenosynovitis)
指的是大拇指靠近手腕側邊的外展拇指長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伸拇指短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包覆其肌腱外的滑囊(上圖淺藍色部位)發炎,影響大拇指活動且疼痛難耐的情況,通常在長時間過度使用大拇指後,其中的腱鞘與滑囊過度摩擦所致。當滑囊發炎而管道(腱鞘)開口不變之下,肌腱移動時即產生疼痛感,所以個人認為“狹窄性”的翻譯名稱應該改成“阻塞性符合stenosing的意義。
好發族群
早期,媽媽手多見於家庭主婦,與日常生活中不正確施力或使用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許多產婦也或多或少為此病所擾,當抱小北鼻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現今再加上過度提倡母乳哺育的氛圍下,擠奶擠出媽媽手也是家常便飯了。然而,「媽媽手」並非媽媽的專利,爸爸照顧嬰兒,施力不當也易罹患此病症;工作需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者,如:打字、以筆為生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另一類則是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後的受害者,經常單手持有手機以大拇指瀏覽網頁或是傳簡訊的「拇指族」,也被列在高危險群之中,所以「媽媽手」現今又多了簡訊指或是遊戲指(texting thumbgamer's thumb)等同義詞。
症狀表現
當罹患此病症,有感的第一個症狀就是在橈骨莖突(就是我們中醫把脈按壓的地方囉)出現疼痛,多會在清晨起床時較為明顯(睡覺時循環會變慢的緣故),嚴重者多伴有局部腫脹;接著患肢可能無法抓握施力
診斷方式
最經典的診斷方式,稱之為Finkelstein test,先將大拇指屈到掌心,其他四指握於拇指上,並將手腕向尺側偏斜,若橈骨莖突處出現劇烈疼痛即為陽性反應(中獎了!)。若嚴重者,可用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可進一步評估發炎水腫的情形,而X光或其他影像檢查則助於排除其他類似疾病。
治療方式
西醫
急性發作時,休息不做任何處置就是最好的治療方式。慢性期,臨床上可選用特製的輔具固定手腕及大拇指於最自然的位置(輔具可依照患者手型塑造或買現成的),如此不影響其餘四指之活動。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並佐以適當物理治療,包含局部熱療、電療、超音波治療及局部按摩等。若還是效果不彰,可局部注射抗發炎藥物,極少數病患需要手術治療。
中醫
因為中醫並非在發炎處施治,所以在急慢性期都可以使得上力。古有云:「中醫針傷科的眼睛在手」,經觸摸後找到外展拇指長肌伸拇指短肌這兩條肌肉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
伸拇指短肌的激痛點相當於中醫穴位的三陽絡(手少陽三焦經)外展拇指長肌的激痛點約莫在四瀆(手少陽三焦經),治療時可能再搭配其他如外關、支溝等穴位進行針灸。就中醫內科角度來看待媽媽手,基本上這個病症是滑囊發炎水腫,因此多視其為水濕痰飲作祟,當然藥物使用的方向就需要著眼於去除水濕痰飲。茯苓、白朮、豬苓常常是首選藥物;再接著搭配溫陽且祛寒逐濕的生薑、乾薑、附子這些常客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