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9日 星期四

傷寒論的渴(二) - 水飲

同樣是渴,但背後的形成機轉卻是大異其趣。這篇主要介紹由滲透壓失衡引起的渴,在中醫可能與水濕痰飲的觀念相近,因為水飲的形成可能導致滲透壓的失衡而引起口渴。條文同樣只引用康平本中1514行的部分。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15)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15)
我見:小青龍湯的兩條條文中,在外感風寒的情況下(傷寒),皆出現心下有水氣,心下是指整個腹部(另外介紹),我想這邊表達的應該是腸胃道,也就是中醫的脾(運化水液)。換句話說就是在外感風寒後影響到水道運轉而出現水飲的狀況。
咳而微喘,發熱&發熱而咳,水道運轉不暢影響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而產生咳或喘;陰不制陽的情況而開始發熱。
&不渴,很奧妙的是,同為小青龍湯卻有渴與不渴,推想可能皆是有水飲但嚴重程度的不同,所以不渴的時候,可能是水飲較輕,故可去掉半下這個除飲常客,加上括蔞根來回復水道的升清,水道恢復運轉也可去除輕微的水飲。(不渴,另一個可能性是水飲沒影響到滲透壓的周邊感測器。但這樣的推論不合理的地方在於,這樣還是應該要使用半下來幫助去除水飲而不是去半下)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身必發黃,茵蔯蒿湯主之。(15)
我見:從茵蔯蒿湯可以窺見,發黃其中的一個因素是有濕又有熱。
小便不利,明顯提示水道運轉的失常(傷寒論篇幅中多以小便的利與不利來判斷水道是否失常)
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更印證了水道的問題,只有頭汗出而其餘無汗是水濕痰飲作祟的結果;我們知道濕性就下,而其阻滯衛氣司開合的結果就是無法汗出,在在都顯示了水濕痰飲在作怪!
渴引水漿者,推測這邊的渴該是水飲造成滲透壓的改變而產生的症狀。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胷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渴(煩)也。(15)
我見:濕家,家這個用字遣詞也是很有意思,需要專章討論的主題,另論。總言之,就是這類的人經常為水濕痰飲所擾。
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但頭汗出,同上條所提為濕氣作祟;水濕痰飲的產生代表水道不能及時供應身體所需的津液來濡潤肌肉,故背強。且水濕痰飲,就其屬性而言皆為寒,內有所求外有所應的情況下,當然會想被覆向火以驅除寒氣。
若下之早則噦,在《靈樞‧口問》提到「黃帝曰:人之噦者,何氣使然﹖
岐伯曰:穀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今有故寒氣與新穀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并相逆,復出於胃,故為噦,補手太陽瀉足少陰。」在體內有水濕痰飲的前提下,又用下法,下法多是苦寒藥,如此則是雪上加霜。內經提到的寒氣,我把它廣義的解讀為功能下降的情形,下法之後讓原本胃”的功能又更差了。
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口燥渴(煩)也,小便不利就是提示水道運轉不常;舌上有苔標示著腸胃道的問題,也與水道有關;想喝水卻又不能渴,可能是水飲造成滲透壓的改變而有渴的感覺,但水道不能正常運轉表示一堆水分無法消化吸收,患者主觀認為可能喝了水身體又更不舒服,所以說“不能飲”;口燥渴,也是水道的問題,使得水分無法輸送到全身,包含口唇。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