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胷,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胷湯。(15行)
|
我見: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前面這一系列誤治就不需討論為什麼了,因為我也摸不著頭緒;大概是病在陽要用汗法,卻用冷水澆灌,結果熱像被偷走一樣(可能沒有其他外顯的症狀),但患者卻越感煩躁而起雞皮疙瘩(肉上粟起)。
接下來這段是比較重要的描述,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想喝水卻不口渴,我的老天爺阿!這是甚麼矛盾的感覺,想喝水呈現出身體缺乏水分或是滲透壓不平衡的訊息,但口渴不渴的感覺該是口渴中樞發出的指令,所以這當中的矛盾,應該是出在周邊與中樞之間的溝通上出了問題。
文蛤散的成分就只有文蛤磨粉為散加上沸湯(滾水)服用。文蛤跟牡蠣一樣都是貝殼類的外殼,而在成分上與棲息地有所不同,文蛤喜歡生活在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濕地與潮間帶等地區,表示它應具有適應淡水與海水兩種棲地的能力,這會不會也跟它的療效有關(古人使用藥物有部分是取類比象,EX:生在水中的澤瀉能處理水分代謝的問題),能夠在兩者之間居中協調呢?
|
不渴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脉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堅,小便不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15行)
|
我見: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外感風寒一陣時日後,身體疼痛無法轉側,這是因為風邪與寒邪在體內影響所致(風邪與寒邪是結果論,因為症狀表現符合兩個邪氣的性質)。不嘔,不渴,是在提示沒有腸胃道的問題,不嘔應該是胃受納與脾的運化水穀可正常運作;不渴則是脾的運化水液沒出亂子。
|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脉微細;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15行)
|
我見:每一個或然情況,開頭都是下之後…,表示: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是疾病一開始的狀態。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脉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下之後再加以發汗,陰液的耗失後,白天煩躁,晚上卻是靜悄悄,不嘔吐且不口渴(可能也是在描述吃得下喝得下,或是脾胃運轉尚且正常),沒有甚麼外顯症狀,只有脈沉微,看似風平浪靜,卻用上了乾薑附子湯(生附子的使用,是用來回陽救逆),這應該是危重症的用藥,所以上列無風無浪的描述應該是暴風雨前的寧靜,準備陽氣亡失的前兆了。
|
自利,不渴者,屬大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14行)
|
我見:從藏有寒故也開始分析,寒有兩種情況,應該是有寒邪或是虛寒。當溫之,應是虛寒,不然“當驅之”才是把寒邪趕走。自利,不渴者,表示水道運轉應該是不太正常,這樣的前提下,身體會有水濕痰飲,當然不渴,因再喝水進來也無法代謝;而自利是身體自行驅除水濕痰飲的一種自我恢復機轉(自,是身體本身之意,專章討論),就像真武湯也提到自下利的狀況一樣。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