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冒都拖了很久才恢復,是不是年紀大了,代謝變慢了?」
「皮膚癢的位置怎麼都都是偏在身體下半部?」
「流汗的時候似乎只有頭面部還有背部是溼答答的~」
這些奇妙的症狀與患者的描述其實跟濕的下列兩個性質有關喔!
濕性黏滯
這個特性無需贅言了,濕濕地當然是不爽快、不暢快
,在我們身上,“濕濕”有兩種情況:一是症狀表現,可能出現大便黏滯排便不暢、小便後仍有餘尿感等;二是生病之後遷延日久。
,在我們身上,“濕濕”有兩種情況:一是症狀表現,可能出現大便黏滯排便不暢、小便後仍有餘尿感等;二是生病之後遷延日久。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這個特性,住山區的朋友們,應該很容易觀察到,當晨起或濕氣重時,環境的濕凝聚而成的霧多是壟罩在山腳下而非山頂;再者,濕類於水,水往低處流,濕性也是如此。
易襲陰位這個現象很有趣,古人把我們身體區分為陰位(下半身)與陽位(上半身),而依照濕性就下的結果,產生的症狀多會分布在下半部,像濕氣重的人流汗狀況多限於頭面部,古書描述是「但頭汗出,劑頸而還」,這是因為濕氣阻塞身體下半部的汗液排出,造成汗只能從頭面部宣發;常見的水腫鮮少出現在上半身也是同樣的道理。
易襲陰位這個現象很有趣,古人把我們身體區分為陰位(下半身)與陽位(上半身),而依照濕性就下的結果,產生的症狀多會分布在下半部,像濕氣重的人流汗狀況多限於頭面部,古書描述是「但頭汗出,劑頸而還」,這是因為濕氣阻塞身體下半部的汗液排出,造成汗只能從頭面部宣發;常見的水腫鮮少出現在上半身也是同樣的道理。
講到這邊希望能讓大家對平常耳熟能詳的濕氣有進一步的瞭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